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长和坝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2-07-27 08:51:38

  千百年来,位于赣东北地区的贵溪周坊镇下辖的杨家、三丫等村,夏季深受干旱困扰。相传明朝一位御史,在水流上游修建了一道柴坝,用于抬高水位,将水流引入两侧渠道,便于周边百姓灌溉。但柴坝年久失修,经过流水腐蚀冲刷,蓄水功能下降,水源依旧不足。上下游年年为争水而发生械斗,经常有村民被打死打伤。

  这么下去不是办法!如果能改柴坝为石坝,基础稳固,也管得长久。“革命委员会老百姓信得过,不如去找找方主席。”1930年冬,柴坝周围村子的干部,一起赶到赣东北苏区中心横峰县葛源镇,向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主席方志敏递交了修筑石坝的报告。

  几天后,方志敏与其他同志冒着风霜来到三丫村。他们先是仔细倾听了村民对筑坝的意见,又亲自到河边坝址现场观察、丈量了一番,最后沿着水流在三丫村里里外外转了一圈。经过调查,对村情地貌有了详细了解,对修筑石坝的必要性也进行了充分论证。

  石坝治当下,管长久,必须修!但关于如何修筑石坝,各村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。在水流周边十多个村庄的党员、干部一起召开的大会上,大家对修筑石坝意见不同:石坝低了,杨家等村顾虑水源不够;石坝高了,三丫等村担心要发洪水。方志敏耐心地听大家说完后,站起来笑着安抚大家,天下农民是一家,苏维埃办事,总要做到河东河西、上游下游都有益无害才好!这话一说,大家紧张的心情顷刻缓和下来。

  方志敏接着说:“过去,种田人各顾各,所以没有力量,受国民党、土豪劣绅的压迫;现在,共产党把农民团拢来,大家一条心,就有本事打土豪、分田地。”他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,大家一道去打白军,这个村吃饱了,冲锋有劲,上去了,那个村饿着肚子,跑不动,对哪个有好处呢?大家听完,纷纷点头称是。最后,方志敏一锤定音:作起石头坝来,这一带就是苏区的一个大粮仓!

  众人拾柴火焰高。石料很快备齐了,方志敏再次来到三丫村。他叫人找来一根长竹竿,横放在河面上,以河水刚能流进坝首老渠道口为限度,确定从河床上基石算起,坝高三尺五寸,约一米二左右。

  在场的杨家村人着急了,这点水怎么够用?方志敏胸有成竹,解释说:“不要慌嘛!在旱季,可以再在石坝上头加堆草皮,抬高水位,把河水全部压上渠道去!”

  三丫村人又急了,如果晚上下大雨,坝这么高,岂不会淹到村里?这时,一个老农哈哈一笑说道:草皮经不住大水冲,会自己开口子,让大水走河里下去的,你怕什么!大家眼睛一亮,齐声称赞好办法。

  一个多月后,一道长三十米、宽约七米的石坝建成了,附属的分水堰和渠道改建工程也同时竣工。“天长日久,没有个规矩,恐怕还要打破头!”方志敏又赶来召集干部们约定:我们苏维埃政府,要叫“长流坝”成为“长和坝”,大家要长久地和和睦睦用水。

  长和坝由柴坝改建为石坝后,河东灌溉里程由五里延长到十五里,灌溉面积由2000亩扩大到8000多亩,受益村庄由5个增加到13个。1931年建成当年,受益区即获得大丰收,有力支援了红军。苏区的干部、农民齐声称赞:共产党一心为老百姓,懂民心、明事理,比古人高明得多!

  许多年过去了,长和坝的河水仍然浇灌着几千亩良田。饮水思源,提起方志敏当年主持修坝的情形,当地老百姓动情地说:“方志敏是共产党的官,共产党的官是为民造福的。”(李斯琴)

>>><<<